主站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同城头条  >  及时新闻  >  机器人多模态能力的下个爆发点:触觉感知
机器人多模态能力的下个爆发点:触觉感知
2023年08月17日 15:38   浏览:20   来源:机器人产业生态网

智能机器人需要多模态感知技术,其中视觉已经相对成熟,更优秀的触觉传感方案是业内努力的方向。

一. 机器人触觉经历了几代的演变

第一代,在6轴工业机械臂上安装单点扭矩传感,信息量较小。整个机械臂仅装备简单的夹爪,按照程序执行固定任务即可,且处于静止状态,因此这种机器人形态对触觉的精度、响应速度等要求较低

第二代电子皮肤由软银 NAO 机器人开启,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多模传感器提供振动、温度、力和接近信息,但缺点是体积大、稳定性低、成本较高,导致方案无法大规模贴到机器人上。

而对于执行复杂任务、自由度越来越高、与人类交互愈发密切的机器人来说,传统扭矩传感器昂贵、难以部署、精度低。因此,开发柔性、高灵敏度、高空间分辨率的电子皮肤是实现高效感知和控制的关键。


二. 柔性传感(电子皮肤)的几大应用领域‍‍

1. 人机交互

电子皮肤首先可以用在工业领域,用于精细操作时的压力传感。全球工业界只解决了 3%-4% 规则、刚性物品的自动化生产搬运,剩余 96% 的柔性、异形、易损物品仍使用人工上下料,有极高的触觉需求。

另外,人机互融后,需要最大程度上保证人的安全,尤其是在机器人和人深度交互的场景,比如机器人超市拣货、家用通用机器人等,触觉将成为机器人感知环境、感知被操作物体的重要感官。


2. 智能汽车

全球车内智能表面市场规模达 42 亿美金,其中美国 13 亿美金,中国 5 亿美金,中国CAGR 67%。

智能表面有显著的轻量化优势:减少 70% 重量,减少 90% 厚度,减少 25% PCBA面积,减少 95% 部件数量。同时,他还集成电子开关、照明、传感器等智能化部件,为多模态交互提供了介质。


3. 健康和运动监测

目前市面上有智能鞋垫、智能床垫产品,未来还可渗透到脉搏检测、术后恢复数据监控、心血管疾病监护、疲劳预警设备等。


三. 柔性传感技术路径分类

柔性传感被通俗地命名为“电子皮肤”,主要分为4类传感机制,原理分别是压力改变电阻、电容、压电等。其中,电容型、压阻型为近年主流落地路径、研究热点。


四. 海外柔性传感公司案例

案例1:MC10,医疗级“生物印章”

由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John Rogers教授创办,技术基础是可伸缩电路,希望重新定义人体与电子电路的接口,“将人武装成超人”。产品厚度仅有几微米,包覆在聚合物中,电路本身为弹性材质。

2018年,MC10推出的“生物印章”系统获得FDA的510(k)认证,可重复使用的柔性传感器可记录各种生命体征,还可用于骨科手术术后恢复的数据采集。

可贴附于人体任何部位“生物印章”

案例2:Canatu,车内智能表面

由芬兰赫尔辛基就技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,用碳纳米管和富勒烯,做柔性电子产品表面触摸屏的可触摸部分。

将碳纳米 (CNB) 透明导电膜的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,同时可实现120%德拉伸幅度,可用在玻璃表面、皮革、织物等各种表面上。

透明、任意形状 (球体) 的车内LED旋钮,可获得真实阻尼感


案例3:Tekscan,锂电池压力检测商


锂电池检测价值量占生产程序的 30%-35%。Tekscan模组单价4万美金(28万人民币),年收入在亿美金级别,2020年被 Artemis Capital 收购。



五. 柔性传感的技术壁垒


从以下三大维度衡量电子皮肤的性能优势: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
a. 材料合成能力:灵敏度(miuF/kpa)、响应时间(ms

b. 微结构设计能力:响应范围/量程(mPa)、厚度(mm)

c. 产业落地能力:成本(元/套产品)、寿命(万次)、团队量产经验


同时,我们也关注团队在材料结构设计、合成方面的 AI 能力。材料领域,大部分开发方式是通过大量试错实现的,时间成本较高。而如果能引入机器学习,以目标推导材料结构,形成可泛化的模型设计,则可大幅提高设计效率。


另外,由于柔性电子是个新的学术方向,缺乏数据库,加上该领域本身是个极其复杂的微结构系统,数据纬度多,包括材料本身特性、力学模量、温度、湿度、电学性能等,科研团队需要找到精准采集数据、缩小样本规模的方法。‍‍‍‍


免责声明:

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均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
推荐头条